企业家可以“躺平”吗?

发布时间:2022-11-28 10:10:21

2022年行将结束,在疫情防与放的争论背景下,企业家关注最多的关键词当中,不仅有“中国式现代化”、“经济复苏增长”等宏观关注,也不乏“创业创新”、“企业活下去”等微观谋划。甚至“躺平”这样的字眼也出现在企业家的朋友圈里。

“躺平”成了最近一段时期出现频率最高的词。

躺平,作为网络流行词,原意是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,你内心都毫无波澜,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。

但套用在经济寒冬的语境中,就具有了:“不再鸡血沸腾、不再渴求成功”的意义。躺平看似是放弃,实则是让自己在经济寒冬中,向下突破天花板。

可是,躺平并不代表不付出、不作为,当然从不同经济阶层的角度来看,躺平的方式也各不相同。

面对经济的寒冬,中小企业发展之艰难,企业家到底该不该躺平呢?

“2022年是经济下行周期的开始。”这句话像一个魔咒,从年初开始就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的耳边,以至于我们对于全球经济寒冬的认知已经到了深信不疑的地步。但是,危中有机,我们也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,结合自身实际谋划“奋进”,上海厦航物流的陈桢干说。

“重视产业政策对稳增长的作用”;“以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复苏”、“在约束条件下找到最优解”;“让躺平的站起来,让站着的跑起来”;身兼多家公司董事的阮妍萍说,再艰难我们也要一条血路杀出去,倒下就是没本事……

广州一家企业的负责人朴成雄说:经济下行压力依然突出,真正让企业家重拾信心,还需要一些前提条件。

国务院《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》(即“稳增长33条”)发布之后,各界纷纷“动起来”。其中动向最受关注的群体是企业家及投资机构。

企业家是生产组织者,是社会资源的配置者,也是经济发展的引擎。中小企业是最具活力的群体,也是疫情下遭受重创的群体。

新冠疫情反复、国际形势变化以及经济下行压力加大,让不少企业家和中小企业停下来思考,但思考之后还是重新谋划,布局下一步发展。

想躺平,也要看自己有没有那个资本。刘佳琪是一家中小微企业的负责人,作为一家整合旅游行业与金融保险专业服务公司,刘佳琪的公司成立近十年来一直经营得有声有色。

可是从疫情开始,不止客户增量一直不见起色,还有大量客户欠款回不来,靠着原有的几个年单老客户,刘佳琪的公司一直在苦苦支撑。

开源节流、不冒进扩大公司规模,谨小慎微地对待每一个甲方、热情地接受每一个抛出橄榄枝的客户,哪怕只是一个几万块钱的小单子......

一切的改变,都被刘佳琪认为是公司彻底躺平的开始,想要顺利度过寒冬,前提难道不是自己要先活过寒冬吗?

其实,像刘佳琪这种看清现实,自愿躺平的中小微企业很多,有些是及时看清现实选择躺平,有些是撞了石头不得不躺平。

王胜(化名)是一家餐饮公司的青年创业者,在疫情已经开始冒头的时候,仍然在招兵买马,不断开店,甚至很早加入数字化转型的行列,加大资本投入,想要逆流而上。可奋进的结果却是:现金流挑战加剧,不断缩减运营成本,降低业绩目标,尽管有失败,但是没打败,他依然在路上。

张修勇是疫情期间的冷静思考者。他所属的房地产行业,在这几年处在风口浪尖,存量明显有巨大整合空间,但他冷静之后判断,依然转型到三四线城市,甚至到农村投资乡村振兴产业,虽然也遭遇了一定挫折,但企业明显有了起色,而且发展空间巨大。作为实业企业家,他拒绝“躺平”,他觉得艰难时期“创业有瘾”。

张修勇对转型发展、向下深耕的思考,也引发了宁波浩顺姚冰冰的共鸣。“白银行业是细分的小众行业,这次疫情带来最大的收获,是终于可以冷静思考,原来的战略和方向是不是正确。”他表示,原来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“攻城拔寨”,但是现在需要的是厚积薄发。

就创业者刁志洁而言,也是拒绝“躺平”的代表。“我们现在都是出差高手,各地的政策都很清楚,我们会做攻略。”他说,自己的行程码从来不是单一的,总是有很多地方。

“企业家就要动起来,不能消沉,要振作,始终对新鲜事物充满兴奋。”从事服装设计的李熙坤说。面对一边抗疫一边复工复产还要努力赚钱的艰难考验,李熙坤也“纠结”过,向不少朋友打电话问计。最后得到的一句“边际条件确定,寻求最优解”的建议让她颇受启发。

山西的青年企业家靳文军说,当前虽然处在新冠疫情最艰难的挑战时刻,经济还要发展,企业又要继续,员工也要生存,那企业家就是要行动起来,走出去,“一条血路杀出来,那就是条汉子,倒下了,那就是你没本事”。

“很多生意不是找不到机会,而是太早放弃”,富斯特门窗的刘良平太理解经济周期、市场大环境对中小商户的影响,“对大部分人来说,资金流一定是最有力的‘续命条件’”。

相比利润增长,如今刘良平更在乎的是现金流能否周转,“保证手中有现金,就能保障基本运营,只要保障运营,就能熬过低谷期,说不定就翻盘了”。

经济周期起起伏伏,企业家精神从不灭失。但除了市场主体自身的不畏挫折、自立自强之外,宏观环境的改善、政策措施的优化也必不可缺。

全球滞胀大背景下,中国经济也面临较高滞胀风险。在部分谨慎观察者看来,当前已经不是如何避免滞胀,而是如何走出滞胀的问题了。

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认为,当前经济面临增长低迷、同时工业品价格大幅上涨的问题。当务之急,就是救经济、控通胀。

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、研究所所长陈雳认为,要提高对产业政策影响的认识。他表示,从宏观调控角度来看,除财政、货币政策外,近几年产业政策的影响更多,比如供给侧改革等效果非常显著。他建议,要将产业政策放在与财政政策、货币政策等同的位置去考量。

走出滞胀、走向复苏,短期与中长期需要不同举措。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认为,短期,必须以尽量务实的精神,去落实国务院稳增长的33项政策组合,权衡好抗疫与复工复产、稳经济大盘的关系,根据疫情演化趋势,优化抗疫举措,对走极端抗疫方式及时纠偏。中长期,则要靠创新。贾康分析称,参考美国走出滞胀的经验来看,上世纪80年代里根经济学提出了一些特别注重发挥企业作用的举措,但更根本的是,硅谷引领了创新的潮流,创新形成新的动能,支撑着经济走出滞胀。

在北京大学中国民营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在全教授看来,民营经济依然充满活力,企业家不能躺平,政府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,需要持续的激励机制,鼓舞中小企业和企业家的奋斗热情,尤其对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抱有期待。

“企业家有躺平的,有想躺平的,有被迫躺平的,有间接躺平的,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,相关部门应该要分析研究,出台政策。”钰儿商贸的王钰涵表示,疫情艰难,政府要提升企业家信心,让“躺平”的企业家站起来,让准备“躺平”的不要“躺平”。

政府是资源的主要配置者,政府也是经济的直接推动者。在青年企业家郭建斌看来,目前地方对推动经济发展重视还不够,在让企业家“放心”方面还不够,放松管制也不够,“放的时候力度很小,抓、查、打的时候力度很大”。

从事环保车辆行业的李晓东表示,对企业家来说,是希望得到尊严的,希望被看作是对社会做出有益贡献的劳动者、承担责任的担当者,不能仅作为“资本家”来看待,也要给企业家必要的理解关怀。

邯郸宇为科技的李怀超说,应该不断优化人才流动政策,让人才愿意到中小企业,愿意留在民营企业,必要的配套政策非常关键。鼓励央企国资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,让优秀人才参与民企创新实践,国资民企一起去“做蛋糕”,更能平等的一起“分蛋糕”。

当然,关于躺平,小米的雷军曾说:“实在撑不住,其实躺会没关系,躺一躺也不丢人。”

“人在沼泽,越挣扎陷得越深。”大佬们深谙此道理,于是在经济寒冬来临之前,就选择攥住现金流,躺平过冬。

企业家无论是否躺平:

从明天起,都要做一个幸福的人;

喂马,劈柴,只要能出去,去周游世界;

当然,从明天起,还要关心粮食和蔬菜;

储存起来,万一封控,避免抓瞎;

当然,还要在三亚有一所房子,面朝大海,春暖花开,

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,没有“面朝大海,春暖花开”式的躺平,有的只是“活着”之后的新生。

我们相信,每一个在经济寒冬和可能是人生最艰难时刻的选择,都应该被尊重。



党建领导机关:国务院国资委党委 主办单位: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-品牌服务分会 技术支持:北京荷中和科技有限公司
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福缘门路甲一号 联系电话:010-58408866 邮 箱:zxsxppfw@163.com

  •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73号

    ICP备案号:京ICP备20220331184号-1